郎港:发顶刊论文、当选“学术研究之星”......这名西华人,优秀!

作者:学生通讯员 王凤 江晚舟 吴双双 朱奕霖来源:完美体育app下载记者团浏览次数:422

  “在科学研究中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在SCI TOP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2篇、参与省部级课题2项,选择在最美的时光潜心学术,她叫郎港,理学院2020级研究生,被评为2022年度“西华之星·学术研究之星”,并在第十五届西华秋韵舞台上接受表彰。

  人物名片:郎港,2020级理学院研究生,以第二作者在中科院一区顶刊发表SCI论文2篇,在投SCI论文2篇。作为项目负责人参与校级课题1项(功能层调控对纳米氧化物电学及传感性能的影响研究);作为主研人参与课题3项,其中省部级课题2项(普通化学课程中基于水质监测的创新创业教学研究、产学合作背景下基于食品安全的电化学检测技术创新创业教学研究)、校级课题1项(基于电解水析氧反应的高性能催化剂的研究);获一等学业奖学金1次;参与省级重点研发项目2项、校级重点研发项目1项;作为团队负责人参与2022“互联网+”创业大赛高教主赛道并进入四川省赛。

翻越这座山 定有新风景

  作为理工科研究生,泡实验室、潜心科研是郎港的生活常态。研究生期间,她以第二作者身份发表了两篇SCI论文。第一篇论文的研究针对血液中葡萄糖和联氨(神经性毒素,肼类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物,在体内超过一定水平会对神经系统造成危害)的无酶电化学检测,她说:“现在的糖尿病已经成为了一种世界性健康疾病,无法治愈且只能依靠血糖水平的检测来调控,并且存在市面上酶类血糖仪和试纸价格昂贵等方面的问题,而本项研究中的葡萄糖传感器不光节省了测试成本,还达到了低检出限、高灵敏度和持久稳定性,并且通过生物样本测试发现与市场上所销售的酶类血糖仪的检测结果一致,证实了所制备的传感器拥有极高的准确性。”值得一提的是,该传感器可同时检测到生物样本中痕量的联氨,这种对葡萄糖和联氨双重响应的高灵敏传感器在一定程度上是糖尿病患者和服用肼类药物患者的一大福音,对糖尿病、结核病和高血压等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很大意义。

  第二篇论文的研究核心是设计了一种金属-多酚涂层方法增强零价铁对重金属离子的去除。重金属对人类和环境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迫切需要有效且低成本的重金属去除技术。实验表明,该项研究中所设计的重金属去除材料在抗干扰和同时去除不同重金属离子方面均具有突出优势。这两篇论文都是在不断研究和反复实验中得到的结果,不仅仅是对疾病诊断和去除重金属技术的探索,更是为日后可以产业化奠定基础。

图片

  “科研是无法直接投入到社会生产当中的,真正的产业化是由千千万万的科研人不断努力耕耘,最后由一小部分人集结和优化前人的研究成果,使这份研究产业化。这是一个很遥远的过程,但是想到这些研究终有一天会帮助到社会上更多的人,就会有一种自豪感。这也是一种动力,支持我在科研这条路上一直前进。”来自郎港的声音,温和却又坚定有力,正是相信前途充满光明,所以她从未停止在科研上的步伐。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当你在做一项研究时感到非常困难,几乎毫无进展的时候,不要气馁,一定要熬过去。等到以后再做这类实验的时候,就会发现没有那么艰难了。”郎港热爱化学、热爱科研,同时科研也让她成长、明白更多的人生的道理:“我想万事万物都是这样,当你觉得这一座山无法翻越时,只需要埋头走,不停留,总会看到曙光。同时,以后你再遇到这样的困难,回望过去,会发现曾经的自己可以跨越以为无法跨越的鸿沟,那么现在的自己同样也可以。”

  志从苦中砺,才从苦中长,功从苦中建。郎港说,自己日后的研究方向是人体可穿戴式汗液传感器,这类传感器可以检测到汗液中的各种目标分子,而且小型便携方便在更多场景中实现实时监测,对健康监测、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深远意义。


山高水长 努力是青年的本色

  对于郎港来说,不断奋斗是开启未来无限可能的一把钥匙。在西华求学的几年里,她始终保持着一颗上进的心,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在学习与科研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她看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决定了后面的路能走多远。”也正是基于对化学的兴趣,让她在面对困难挫折时也绝不放弃。学在苦中求,艺在勤中练,勤奋在学习与科研中也非常重要:“白天有课就上课,没课就做实验。晚上的时间就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处理一天的实验数据,另一部分就是专业课的学习。”除了教室,她待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实验室。为了专心做科研,她戒掉了游戏,“害怕上瘾,所以我坚持在研究生期间不打游戏。”同时郎港也提醒学弟学妹们不要以打游戏作为放松的方式,累了可以去睡觉,可以出去走走,因为打几个小时的游戏会发现自己不光没有缓解真正的疲劳感,反而浪费了更多时间。

图片

  当谈到专业学习与科研的相互影响时,郎港说:“专业理论知识是不可缺少的,所有科研中的创新与实验设计都是建立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而科研又恰恰是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以她认为,在学习中,不仅要关注老师讲述的重点知识,一些小的知识点也不能放过,要有一个扎实的基础。她说:“一定要多看书,夯实基础,如果后面想要继续深造用到的不只是重点,那些细枝末节的知识点都会用到。”其次是把理论与实践结合,无论是学习还是科研,都不可避免会产生焦虑,郎港也产生过焦虑的情绪,但她认为:“有焦虑很正常,有时候适当的焦虑会促使我们更加努力。如果焦虑就去学习工作,在充实中击退焦虑。”无论如何,都要有坚毅的决心,前路漫漫,山高水长,她坚信“曙光就在前方”。

  另外她也为学弟学妹们带来了学习经验的分享:“本科阶段时间还是挺充足的,在学业之余,可以多跟老师做项目,多学习多锻炼,积累经验,这对以后的升学及就业有很大的帮助。另外要好好学习英语,尽早过四六级。硕士期间当然是要多做研究,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坚持到底。”

没有等出来的结果 只有干出来的精彩

  郎港积极进取,大胆尝试。大三时,课并不多,为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她带着浑身干劲儿,主动找到学院老师表达自己的想法,成为了《显微镜自动对焦技术》的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参加大学生创新大赛,这也是她第一次进课题组做项目。负责一个项目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需要严谨地完成申报书、中期答辩和结题报告,并且要合理设计实验方案,分配实验任务,做出理想的项目产品。郎港绞尽脑汁,查阅大量资料,她回忆道:“这个项目完成后,我的写作逻辑、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与成员合作的协调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图片

  在读研之路上,郎港心怀感恩,善于学习。导师冯静基本每天都在实验室做科研,早出晚归,中午累了就趴在桌子上休息几分钟然后继续工作。冯静老师的言传身教影响了郎港,使她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她说:“冯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特别的老师,我也想追随她的步伐,努力在科研之路上做出成果。在学术研究中,冯老师也给了我很大帮助,真的非常感谢她。”因为用软件翻译的英文大多不符合论文学术语言,因此冯静老师严格要求学生,直接用英文写稿,避免翻译软件直译。但实验室研究时间紧,基本没有空余时间用来单独学习英语,所以郎港在阅读大量专业文献寻找课题思路的同时,也在思考文献中英语的表达和构词,这样不仅丰富了她的专业知识,也让她的英语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

  “实验室里,大家的关系都很融洽。”郎港说,“依托着导师的‘传承’思想,师兄师姐认真带我们做实验,我们也要认真带自己的师弟师妹。”遇到不懂的,郎港虚心向师兄师姐请教,认真做好笔记;当有师弟师妹向她请教问题时她也耐心讲述,细心解释。实验室里大家互相讨论,一起做实验也成为一段难忘的回忆。“一个人做实验枯燥,一群人做实验就很有意思了,因为我们的思想在不停地碰撞,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火花。”郎港笑着说,“大家一起在实验室里学习,时间过得很快,有时候累了,就一起去吃饭,在吃饭的时候探讨问题,这样饭也吃了,问题也解决了。”

图片

  任何事,必作于细,也必成于实。郎港意志坚定,勤奋耐劳,研一暑假时,第一篇论文的联氨传感给了她一个难题,为了探究传感器的潜在性能,她日以继夜地进行实验,寻找问题,之后的二十多天里,经常睡前焦虑,为了继续攻读博士,她需要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但恰好眼前的实验停滞不前。她每天都在做实验,甚至有时候还会选择通宵做实验。“不提倡通宵,是因为电化学太灵敏和材料自身的一些原因,有时候需要集中一段时间去做文章的核心数据,并且通宵后会及时补充睡眠。”那段时间里她经常焦虑得吃不下饭,短短几天就暴瘦了五、六斤。

  道固远,笃行可至;事虽巨,坚为必成。终于在八月底,郎港在实验柜的一个小角落找到了问题的解决答案——一瓶联氨,很好的解决了她的实验难题。她说:“我的实验失败了很多次,人不可能一直成功,从刚开始只想考个硕士好找工作,到研一彻底改变想法爱上化学,研二选择科研之路,再到研三的更加坚定。我足够坚定,也足够坚强,所以可以去享受科研之路的孤独感和攻克难题的喜悦感。”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带着科研人的骄傲,以科研人特有的严谨与刻苦,来面对未来重重挑战,这是郎港在新的一年里对未来给出的答案。

责编:黄彧垚

编审:王舒 翟元平

维护:完美体育app下载·网管中心 蜀ICP备05006459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503号